松溪绿茶的传说

栏目:地理标志商标 发布时间:2011-08-08 作者: 胡建峰
分享到:

       建茶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隹。”建州位于福建北部,汉末设建安郡,唐、宋设建州府,辖建安、瓯宁、崇安、建阳、浦城、松溪、政和七县。因为当时建州所产茶并不著名,故唐人很少提及。陆亦不提“建安之品”。到了宋代,建茶成为一朝时尚,便常见之于诗文了。蔡襄《茶录》称之“建安之品”;赵佶《大观茶论》称之“建溪之贡”。而最早直接称“建茶”的,可能要数李虚已的《建茶呈使君学士》一诗。由此可见,建茶,实际是以产地为名,泛指产于建州、建安等闽溪流域一带的茶。

       有关史料记载宋朝年间陆游和大儒朱熹交往甚厚,朱熹曾以建茶相赠,陆游欣喜若狂,即呼朋唤友到竹林下煮茶共饮。觉得舌本留甘、韵味深厚,挥笔写下《喜得建茶》,诗云:“玉食何由到草莱,生奁初喜拆封开。雪霏庾岭红丝,乳泛闽溪绿地材。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故应不负朋游意,自挈风炉竹下来。”留下了中国文化史和茶史的一段佳话。

       传说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常手持荷花,身有异香。最喜云游名山大川,救济众生。一日驾云游历至松溪,只见欧冶子铸剑的名山――湛盧山山峰奇秀,白马山怪石耸立,松溪河居间横穿奔流不息,两岸古松虬立松风阵阵。心中感叹:欧冶子真乃神人,借此人杰地灵之处,铸就了千古神器;思念至此,不禁降下云端,闲步山水之间,一时口渴难奈。突闻一阵清香扑鼻,何仙姑闻香行至一片茶山中,摇身变成个村姑模样。到茶山边草庐讨要茶水。一年轻农家媳妇正在草庐煮茶备饭,见有客到来便热情的把新煮茶水倒在粗瓷碗中递与仙姑。仙姑仔细端详:只见那碗中茶形有如雀舌、茶汤色泽碧绿,香气清醇持久,不由脱口赞叹好茶,急饮数口,顿感疲劳消除。年轻媳妇见她喝得急,便笑道:莫急、莫急再添些,哪知一蜜蜂嗅到仙姑手中莲花奇香混合碗中茶香,便嗡嗡的猛然扑了过来,何仙姑一惊,忙用荷花一挡,不经意间将蜜蜂和莲蓬中的莲心一起拨落碗中,何仙姑见茶水已脏,便随手将碗中茶水泼向身边的茶树转身离去。从此,松溪绿茶除了原本的茶香之外,另多了一层与众不同民俗,在生活中还有着热情好客、行善积德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现今松溪许多乡村夏季的田头或山山涧下路边的凉亭,都可以看到一个用杉木制成的硕大的水桶,里面盛满了煮泡好的绿茶水,让劳作人们或路过行人喝到凉爽清香的绿茶汤。而最为典型的是松溪渭田镇项溪村头的“烧茶桥”,因其村民轮流上桥煮泡绿茶水,经年不断已成民风,而煮泡绿茶水免费供过路行人和田间劳作人们饮用。老人们称这座桥为“烧茶桥”。“烧茶桥”又是通往境内省级自然生态风景胜地白马山便捷通道,上山下山的游客和田间劳作的农民经常在桥上小憩享用茶水。据说因为何仙姑当年打落的蜜蜂和莲蓬中的莲心具有清热消毒的功用,周边的村庄的孩子如果身上长疖子,又长时间不能消退,家长就会带着孩子到桥上喝上几口“行善茶”,身上的疖子很快就会消退了,这一热情好客、行善积德的习俗已延续了几百年。

松溪绿茶商标释义

 松溪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识由中文和英文构成,中线由字母“S”夸张性伸展开成直线,分为上下两行构成。其含义:一是商标标识中间“S”夸张性伸展开成直线代表松溪河流,弯曲如S型,长直线表示松溪茶叶历史源远流长以及优质品质的延续;二是绿色代表松溪茶叶为绿色、有机产品,松溪生态环境优胜,茶产业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单位:松溪县工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