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闽东地理标志缘

栏目:理论与实务 发布时间:2015-08-18 作者: 宗晓明
分享到:

  我的闽东地理标志缘

 ——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感

宗晓明

        近日有幸拜读了省委常委、秘书长叶双瑜同志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章后,觉得意味深长,深有启迪。的确,“八闽大地,物华天宝,千百年来孕育了灿烂的文明,这是我们享用不尽的宝贵资源。”叶秘书长对福建地理标志传说如数家珍,对商标的工作特点句句珠玑,不是工商人胜似工商人,感慨颇多。

       福建不缺少传说,但来自于八闽山山水水的地理标志传说却是极其独特的。这些地理标志传说,其中不乏有吃的,有喝的,有用的;有土里种的,有海里养的,有树上长的;还有手工编织的,雕刻的,刀剪的,等等。传说虽然飘渺神奇,但却都是关乎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是八闽地大物博孕育而就的“珍珠”,更是福建人民群众聪明智慧的“结晶”,正应了叶秘书长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些“珍珠”、这些“结晶”,有的已注册成地理标志商标,有的还未注册;有的已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有的还在创建高知名度商标的征途上。不论如何,她们已然深深根植于福建这片热土,完成或终将完成华丽的转变,成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金娃娃”、“香饽饽”。

       柘荣太子参、古田银耳、福鼎白茶……在宁德下辖的9个县市,这一件件代表着城市名片的地理标志商标已被世人所熟知。而这一独特现象被国家工商总局誉为“宁德地理标志现象”——每个县市区都有地理标志,每个地理标志产业都成为地方的主导支柱产业,市县两级政府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工作,种养殖农户和许可企业都具有浓厚的地理标志观念。

       用地名来命名一种产品,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和肯定。

       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的结果。

       宁德,俗称闽东,历史发展悠久,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有着优异的自然人文。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重返宁德考察时,发自肺腑地感怀:“闽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能与闽东结缘、与闽东地理标志结缘,我三生有幸。在宁德长达10年的工作里,我深深热爱着她们,并真心努力为之付出奋斗。期间,有过艰辛,有过困惑,但从来没有动摇过、放弃过,反而越战越勇。只因为有一种信念在坚持,有一种力量在推动,有一种进步在鼓舞。

       有一种坚定信念叫做情系百姓

       与闽东地理标志结缘,也许是我人生注定的。1981年初,我进入工商系统工作,十二年后又转到商业系统,后又到基层挂职。由于工作关系,这十数年间,我几乎跑遍了八闽大地的山山山水,深切地感受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落后。1996年,我在邵武挂职,春节前,隆冬腊月到偏远农村慰问,大雪纷飞,却发现很多农民衣服单薄,三五成群抱着竹炭炉取暖。而另一方面,农村确实有一些很好的土特产,因为交通不便或者没有销路而卖不掉、或贱卖、或因无法存储而变质烂掉。那时,我就想,农民和农村不仅需要关爱,更需要发展。

       再后来,也许是命中注定,我又回到工商系统,经历了多年的基层工作,我对工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每当想到农村的贫困、农民的疾苦,我就有一种迫切地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的强烈愿望:发挥工商职能,让老百姓富起来、让农业、农村发展起来。

       2005年,受组织安排,我来到了闽东工作,由此也偶然间开启了我的闽东的地理标志缘。

       初到宁德,我按照心中深藏的愿望,深入到各县市区调研,进深山、下田地、上海岛,收集第一手资料;与基层工作人员谈心,与群众企业交心,广泛征求工作思路。在大家集思广益下,宁德工商确立了沿海、沿山、沿边的“三个沿线”工作思路。此后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是发挥工商职能作用,服务闽东经济发展一剂“良方”,而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就是其中的核心配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全市工商系统确定了合理可行的地理标志商标培育的五年、十年规划,遵循“调研一个、培育一个、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成功一个”的梯队原则,按照既定的思路、目标、步骤,不断地推动地理标志的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0年间,宁德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目前共培育了52件地理标志商标,一度领跑全国,其中认定地理标志商标的驰名商标7件,位居全国全省设区市第1名,而且一直保持至今。

       有一种推动力量叫做党政重视

       “凡是在地方地位高、分量重的工商部门,均是商标战略实施工作成效高;凡是商标战略实施工作成效高的工商部门,均是工商与地方党政沟通协调深入、地方党政给予工商的支持力度大。”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付双建对商标工作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没有党政领导的支持,地理标志工作无从谈起;没有与各级各部门的顺畅沟通,地理标志工作势必寸步难行。毋庸置疑,党政高度重视是做好地理标志商标工作的核心动力和力量源泉。

       在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中,特别是地理标志工作的推广,我们找到了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中心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起先,我们积极主动,主动到每个县、市、区拜访县委书记、县长,宣讲地理标志法律政策、对接地理标志工作,几年过去了,如今是很多县委书记、县长主动来工商机关拜访,要求支持指导地理标志工作,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

       可以说,这十年,宁德各级党政领导对商标工作,尤其对地理标志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宁德工商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历年来,仅宁德市委书记、市长等主要领导对商标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就有43次,其中涉及地理标志商标工作的就达32次。宁德市政府还将“一县一驰名,一县一地理标志”列入县域经济考核指标。市县两级政府全部出台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意见,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与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地理标志商标产业的发展。从2010年起,市政府出台《宁德市商标品牌战略若干意见》,对被认定驰名商标的工业类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农业类(含地理标志商标)一次性奖励协会60万元;对新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一次性奖励20万元。2014年,宁德市委、市政府再次出台《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再创造九条措施》,加大了奖励力度,对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或协会,由市、县两级财政各给予50万元、1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企业和协会的创牌热情。

       无功不受禄。正因为工商部门推动地理标志商标工作,真心实意地为宁德发展尽心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对工商部门褒奖有加,除宁德市工商局被记集体二等功外,福安、福鼎、蕉城、柘荣、屏南、东侨等6个县(市、区)工商局都被当地政府记集体三等功,局长被记个人三等功。许多县(市、区)政府还在工商所建设用地、执法经费补助、执法车辆配备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

       有一种荣誉叫做百姓口碑

       总有一些时刻不同寻常。

       2006年10月16日,当“柘荣太子参”顺利被认定为宁德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的喜讯传回的那一刻,人口仅10万人的柘荣县,张灯结彩,树彩门、挂彩球、放鞭炮,就像是过年一样的热闹。如今,柘荣太子参从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前的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最高收购价曾达每公斤360元,参农的年收入屡创新高,全县户均年收入十几万的村民已比比皆是。当地的村民还调侃说:“现在,城里有的家电,我们农村都有了,但是我们有一样电器,城里人一般没有——那就是点钞机!”

       这只是地理标志商标给百姓带来直接受益的一个缩影、一个片段。十年之间,这些片段还有很多:

       我们始终记得:每一次地理标志商标即将被认定驰名商标的前一夜,我们都守候在电脑和电话旁,等待那一刻的欣喜和鼓舞。幸好,老天总是不负有心人,每一次期待都没有让努力的我们落空,十年间,捷报频传,惊喜连连。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来,宁德每年都以成功注册3-5个地理标志商标、每年新认定1件地理标志商标为驰名商标的“加速度”在快速增长。而且每一次地理标志的注册,都是一个新的起步;每一个驰名商标的认定,都是一次新的进步:

       “柘荣太子参”认定驰名商标,不仅实现了闽东驰名商标零的突破,而且吹响了柘荣从闽东药城向海西药城的进发的号角;

       “福鼎白茶”、“坦洋工夫”、“天山绿茶”的相继认定驰名商标,实现了宁德市在白茶、红茶、绿茶三大主打茶叶类别驰名商标的全覆盖,也标志着宁德市从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转型的态势已然形成;

       “霞浦海带”被认定为驰名商标,不仅是霞浦县第一件驰名商标,也实现了宁德市“一县一地理标志,一县一驰名”的满堂红。

       崛起一个品牌,福泽一方百姓。全市9个县(市、区)不仅都有了地理标志,而且每个地理标志产业都成为了地方的主导支柱产业,据统计,闽东地理标志受益群众近300万人,占闽东总人口的71.2%,农民人均增收4000多元。

       实践证明,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与使用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成为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地方形象的有效途径。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无论各级领导还是各界人士,或是最直接受益的广大农民,对于工商部门努力工作的地理标志成绩,都是始终如一的交口称赞,让我们的付出辛劳的同时,也有了一丝丝慰藉和满足……

       成绩属于过去,传说还将继续。能与闽东结缘、与闽东地理标志结缘,我倍感荣幸。虽然即将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再过几年也到了退休年龄,回想起在闽东的日日夜夜,回想起与闽东地理标志的这段缘分,我真的感到很满足、很快乐。

                                                           (本文作者为宁德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