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感

栏目:理论与实务 发布时间:2015-08-12 作者: 林信禄
分享到:

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感

林信禄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福建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叶双瑜同志撰写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读<福建地理标志传送>有感》一文。文章不仅体现了叶秘书长对全省工商系统商标工作的关怀与肯定,更是对全省商标工作人员的鼓舞与激励。叶双瑜同志的文章,激发作为一名从事商标工作多年的我,对《福建地标传说》再次认真学习与思考,也是感概万千…

       记得有一首歌歌词是这样写的:“草原上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是人们的心愿……人民向往着古老地传说,我要把这传说告诉给祖国。”《福建地标传说》就如同这首歌所唱的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是我们从事基层商标工作人员心中的一个心愿和向往。

       福建省商标协会从2011年开始,历时5年,先后出版《福建地理标志传说》4册,共收集编撰了266篇福建地理标志传说,其中共刊登了包括“福鼎白茶”、“古田银耳”、“坦洋工夫”等28篇宁德地标的传说,仅第四集就有13篇入选。为我市申请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解决了史料不足的问题,凸显了编委会对我市商标工作的厚爱。目前我市已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2件,居全国设区市前列,其中“柘荣太子参”、“古田银耳”、“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福鼎槟榔芋”、“天山绿茶”、“霞浦海带”等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被认定为驰名商标,成为“双料冠军”,居全国设区市第一。“福鼎白茶”、“坦洋工夫”、“天山绿茶”这三件地标被成功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更标志着我市红茶、白茶、绿茶三大主打茶叶类别中国驰名商标的全覆盖,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居全国设区市前列,实现了“一县一驰名,一县一地标”的满堂红。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做法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和推广,成为工商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有力抓手。

       美在于,故事情节。

      《福建地理标志传说》整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娓娓道来,让读者在翻开书本的同时不知不觉就被动人的故事情节给吸引了。其中有母子乐善好施、造福百姓的故事,有历史名将甘国宝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传说情节或充满神秘气息,或感人肺腑,或让人感叹不已。

      《霞浦畲山芙蓉李》讲的是:一个女子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相传,一位女子的丈夫出海打鱼,在海上遇到暴风雨,船被打翻,丈夫被卷入海中,不幸身亡,消息传回来,但这女子不信,她心里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丈夫知道自己还在家里等他。于是女子便每天蹲在水边等他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望着远方的路,盼着政府归家。有一天女子如往常一般,蹲在水边,等着丈夫,忽然她看见水里浮现了她丈夫的面孔,她惊喜不已,以为是丈夫回来了,转脸一看是岸边的树,她便把这棵树当作她丈夫,日日夜夜的细心浇灌,没过多久,这棵树便长出了一颗颗红色的果实,女子便觉得这是丈夫的心,更加用心照顾这棵树。因女子思虑过度,积劳成疾,终在这棵树旁永远的睡过去。人们为了纪念女子对丈夫忠贞不渝的爱情,痴心的守候,便把这棵树叫“夫容”,因女子夫家姓李,结出来的果实叫“夫容李”,又称“芙蓉李”。

      《屏南山茶油的传说》,讲述的是屏南籍清代名将甘国宝小时候的故事,相传甘国宝小时候好武嗜斗,常被父亲动粗打骂,一天因顽皮又被父亲追打,不小心滚落悬崖而浑身淤青、头脚肿胀、不省人事,村中老郎中用“屏南山茶油”给甘国宝涂抹后便完全康复。如此奏效的“屏南山茶油”因此更是被甘国宝常备身边,行军打仗、切磋比武更是少不了用上几回。《屏南山茶油的传说》不仅述说了清代名将甘国宝小时候的故事,还为大家介绍了屏南县的概况,介绍了当地发展山茶油的历史等。

       娓娓道来的故事传说,各种地理标志产品的功能介绍,让人不禁一气呵成的把全书都看完,酣畅淋漓并为之而大受感动。看《传说》不仅为故事情节所吸引,而且从中也能够获取诸多的当地民风民俗,增长见识。   

       美在于,美丽的传说 。  

       一段传说,演绎一段故事,勾勒一方风情。数百年来,福安“坦洋工夫”的传说广为流传。“坦洋工夫”的诞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相传清咸丰初年(1851年),坦洋有位胡姓茶商外出做生意,在一客栈遇见一位建宁茶客身患痢疾,上吐下泻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他便拿出随身带着的坦洋茶叶制成的桂香茶,加上生姜和红糖,冲泡成汤药让病人喝了。奇迹发生了,那人病情大为好转,并很快康复了。为报答救命之恩,这位来自崇安的建宁茶客与胡氏结拜为兄弟。建宁茶客对胡氏说,你们坦洋桂香茶虽好,但绿茶主要供国人喝,而外国人爱喝红茶,如果能做成红茶,销到国外去,那就赚到钱了。胡氏说,我们不懂做红茶。建宁茶客便将一门独特的私家红茶制法传授于他。胡氏回家后以坦洋茶叶为原料照法一试,发现制出的新茶品质果然不凡,品过者皆赞不绝口。因为此茶以坦洋当地茶叶为原料,且制作颇费工夫,胡氏有感而发,便起名为“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红茶在坦洋村试制成功后,当地茶商和慕名而来的外地茶贩争相在坦洋开设茶行。一时坦洋村声名远扬,驰名中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市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坦洋工夫”茶荣膺金奖,为福建红茶赢得当时的最高荣誉。据说,19世纪初,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只要直书“中国坦洋”,便可准确无误地抵达收信人手中。“坦洋工夫”茶不仅曾远销西欧及东南亚各国,还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

       美丽的传说还有“柘荣太子参”中感人的“舍命救父”的传说;还有“周宁高山马铃薯”讲述的一名书生带着妻子做的“乌蛋粿”进京赶考的传说;还有永乐禅寺僧人用武夷岩茶为赶考秀才治病,秀才高中状元后回寺感恩,把朝廷赐予的红袍披于茶树之上,所采制的茶叶由此得名“大红袍”的传说。

       通过地方志记载下来的这些地理标志文化包括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等,很多都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哲理感悟,成为当地群众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这些美丽的传说还充满着正能量精神,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历史,还能在美丽的传说中品读出质朴的正能量精神。

       美在于,展示了八闽特产。

       八闽大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名优特产众多,《传说》除了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故事传说外,还有大量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介绍,包括产品的来源、特性、功能等等,都介绍的非常详细。在传说部分,富有趣味性,地理标志部分,富有知识性,读之令人受益匪浅。这些产品是八闽大地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文化和区域形象的代表符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传说》一说的出版,收集了八闽大地各种特产,从美丽的传说、地域特征、地标的申注、地标产品的运作,都更好的展示了八闽的特产,让大家在品尝美味特产的同时在品尝着地标产品文化大餐。地理商标的注册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宁德市已注册的52件地理标志商标惠及的人口数近3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1.2%。

       就如“古田银耳”地理商标注册以来,品牌效益平均每年增加12.6%,全县银耳产量占全国银耳总产量的95%,占世界银耳总产量的90%,产值年均增长10%,利税年增8%。柘荣太子参2001年就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7年被认定为驰名商标。10余年来,在“柘荣太子参”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其特色的药用、食用价值及其特定的品质迅速被市场所认可和推崇。因此,即便“柘荣太子参”上市时间较安徽、贵州的太子参晚一个月左右,但是全国太子参市场价格多年来始终以我们宁德的“柘荣太子参”的挂牌价为基准。随着“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白琳工夫”、“天山绿茶”、“寿宁高山乌龙茶”、“官司云雾茶”、“霞浦元宵茶”等茶叶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相继成功注册和“坦洋工夫”、“福鼎白茶”、“天山绿茶”驰名、著名商标的相继认定,宁德茶产业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和最好时期,茶叶品牌已成为闽东的形象大使、城市的新名片:福鼎被誉为“中国白茶之乡”,蕉城区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福安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除了茶叶类的地理标志商标,在其他地理标志商标的品牌效应的带动下,霞浦县因为“霞浦海带”、“霞浦紫菜”被评为“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蕉城区还因为“蕉城晚熟龙眼”被评为“中国晚熟龙眼之乡”,因为“宁德大黄鱼”被评为“中国大黄鱼之乡”,柘荣县因为“柘荣太子参”被评为“中国太子参之乡”,古田县因为“古田银耳”被评为“中国食用菌之乡”。

       更美在于,巧妙为地标申注提供了史料。

       福建省物产资源丰富,《传说》作为地理标志资料使用,可以有效解决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史料不足的问题。《传说》中每篇传说,都挖掘地理标志资源,以县志、农业志、产品志、教科书、民间传统文学等记载和口传史实的有关史料为基础,辅以地域特征、品质特征、产业规模等情况介绍,具备注册地理标志史料的要求。《传说》一说的出版,更直接、更全面的为地标申注提供了史料。目前全省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达到253件,有一部份是以《传说》作为史料依据注册的。仅《传说》(三)的出版后,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运用《传说》史料就直接帮助注册了1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表面上看,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在于它的特定品质,但细琢磨,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一种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承。传承在于宣传,在于有知识性、启发性的宣传。因此,《传说》不但解决了注册地理标志史料的问题,同时也为地标赋予特有的文化和传奇的色彩。当前,在八闽大地地理标志文化建设风生水起、好戏连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说》中的一些史料知识。漳州市平和县在地理标志文件的建设就有诸多的举措,出版书籍、拍摄地标纪录片、举办以地标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等,这些措施都让当地的地标产品更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推动当地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特色产业形成。

       总之,《传说》的出版,对直接在基层从事商标工作的同志是难得的“良师益友”。每一个地标的申注成功,确实在发挥工商职能为服务“三农”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让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土特产,成为耳熟能详的地理标志品牌走进民众的生活,解决了“数量农业”的尴尬,也使农民销售农产品告别了“提篮小买”的模式。实现了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价值的飞跃、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产业链延伸、推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提升了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最后我想引用朱昌彬会长在讲座中讲到地理标志商标服务“三农”作用的“四个最”作为文章的结束语,即:“投入最小、产出最多、效益最明显、农民最受益”。

                                                                                   (本文作者为宁德市工商局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