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的传说

栏目:地理标志商标 发布时间:2011-08-08 作者: 陈昌平 陈可凡
分享到:

       相传尧时,有女种蓝太姥山中,乐善喜助,人称蓝母。某岁,山周麻诊流行,母受仙翁梦示,于峰峦云雾间寻得“白茶”树,晒之以饮患儿,疫遂平,尧感圣德,敕封“太母”,民尊“太姥娘娘”。盛世茶兴,“白茶”名扬,惠泽八方。

       福鼎市白茶“创于远古,发于汉晋,闻于随唐,显于宋元,兴于明清,盛于当世。”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嘉庆初年生产的“银针”就被誉为世界名茶,出口到欧亚39个国家和地区,是英国女皇酷爱的珍品。光绪年间,清政府还在福鼎市沙埕设厘金局专责课税,开辟沙埕口岸与三都港共同承担输出量占全省70%的北路茶,小小一个白琳镇就设有茶馆36家,每年阳春二、三月广州、苏州、闽茶一带茶商结队而来,在福鼎设点采购。

       在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今温州)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茶经》所载南三百里是今天的福建福鼎市(唐时为长溪县辖区)。清初学者周亮工《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茶,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毫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远销国外,价同金埒。茶界泰斗张天福在1963年撰写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确认白茶是100多年前首先由福鼎创制,记载: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约在1857年,福鼎发现大白茶茶树品种后,以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制银针,称大白。菜茶因茶芽细小,被称为“土针”或“小白”。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我国六大传统茶类之一,其成品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说:“太姥山有绿雪芽茶”。白茶创始于福鼎,这在《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得到证实。2010年2月21日央视国际频道在报道中称,2009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曾经创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茶叶。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千年以前的茶叶还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经考古工作者初步考证,这种白茶产自福建,业内人士则认为,这种白茶极品应该就是来自福鼎的“白毫银针”,进一步验证了福鼎白茶之祖至少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             

商标释义

       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就酷爱白茶,已过百岁的张天福先生就曾经说过:“茶有六大类,白茶最珍贵。白茶,实乃茶中精品。”茶界谓白茶有二指:一是指用白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白茶,因芽叶天然呈白色而得名。1982年在浙江安吉县推出的安吉白茶,像宋代北苑白叶茶一样,是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珍稀茶树,采摘鲜叶以绿茶制法加工而成的白叶茶。二是指以普通茶树(菜茶、大白茶)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萎凋,轻度发酵,不揉不炒,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方法制成的茶叶。其成茶芽叶完整,密披白毫,色泽银绿,滋味甘醇,汤色浅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白茶,福鼎白茶就属于这样的白茶。于是,在“福鼎白茶”的创立之初,就决定邀请张天福先生为“福鼎白茶”题字,并以此申注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张天福老先生的苍劲有力的字迹,正恰恰表现了“福鼎白茶”其悠久古老的历史、韵味深厚的内涵。

                                                                                                  (作者单位:宁德市工商局)